行內人士對加密公司出現複雜的財務管理結構表示警惕,這些結構類似於2008年抵押債務義務(CDO)的風險特徵。領先數字資產公司的高管警告稱,多層次的代幣和抵押品池可能掩蓋真實風險暴露,並加劇系統性脆弱性。
在由Cointelegraph主辦的圓桌論壇上,多位財務主管概述了代幣化收益策略和槓桿驅動的流動性協議如何將多種資產類型整合成結構化產品。雖然這些工具能提供更高回報,但參與者警告稱,底層池之間的相互依賴可能在壓力下引發連鎖清算。
來自鏈上分析平台的數據顯示,支持包裝資產、質押代幣和去中心化借貸頭寸的結構化代幣分層發行顯著增加。此類框架中的總鎖定價值(TVL)快速增長,超過了傳統DeFi收益,促使風險管理者加強審查。
批評者認為,分層結構的透明度不足、交易對手信用狀況及預言機可靠性有待提升,可能掩蓋風險集中。與需要詳細評級機構監管的傳統CDO不同,許多原生加密結構跳過第三方評估,改依賴同行評審的智能合約。
據報導,監管機構正在關注這些發展,審查現行證券及衍生品規則是否適用於混合代幣發行。市場參與者被敦促進行嚴格的壓力測試、執行交易對手限額,並保持高度鏈上審計以減輕可能的傳染風險。
這場辯論突顯了金融創新與系統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專家強調,儘管結構化產品能提升資本效率並促進機構參與,但必須建立健全的治理框架,以避免數字資產市場重蹈覆轍。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