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原生交易者帶動120億美元的比特幣去槓桿事件

by Admin |
星期五的比特幣期貨市場出現史無前例的波動,未平倉量由700億美元跌至580億美元,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的名義跌幅。Glassnode 的鏈上數據顯示未平倉頭寸由約56萬 BTC 跌至48.1萬 BTC,幾乎全部由像 Binance 等加密原生交易所的交易活動推動。相比之下,CME 的未平倉量穩定在約14.5萬 BTC,表明傳統金融參與者並非此次去槓槓的主要推動力。此事件的規模超過以往的單日跌幅,包括2020年3月的 COVID-19 崩盤以及2021年中國礦業禁令期間的拋售潮。分析師指出未平倉量的突然而大幅下降歷來與本地市場底部同時出現,因為被迫清算耗竭了槓桿多頭部位。被清空倉位的名義價值現在已超過120億美元,凸顯期貨在比特幣的價格發現與流動性提供中的日益重要角色。市場結構的變動支撐著此次事件,凸顯了加密流動性的成熟。集中槓桿池在不受傳統銀行體系支配的領域近年顯著擴張,在壓力時期放大了價格影響。機構產品雖然在未平倉量中的份額較小,但透過提供受規管的期貨與清算機制,發揮了穩定作用。展望未來,重點將放在資金費率、基差差價與鏈上流量指標,以評估此次去槓桿是投降式的清算,還是暫時的再平衡。如果價格在當前水平附近穩定,交易者可能會把此次事件解讀為逢低買入的機會。然而更廣泛的宏觀經濟逆風與即將到來的貨幣政策決策,對短期情緒構成風險。最終,歷史上最大的單日期貨頭寸回補揭示了比特幣衍生品生態系統的深度與脆弱性。加密原生的流動性在穩定的市況下雖然充裕,但也可能迅速蒸發,導致價格出現劇烈失真。對市場參與者與基礎設施提供者而言,這一事件清楚地提醒了槓桿高度集中所帶來的系統性影響,以及健全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