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33研究報告指,持有比特幣於資產負債表上的上市公司數量從2024年12月的70家增加至2025年6月的134家。公司總持倉達244,991枚比特幣,顯示在六個月內大量資金流入數字資產。這種快速擴張類似於企業早期採用黃金的浪潮,但同時亦引發了部分公司可能將加密儲備作為公關手段,而非長期財務策略的擔憂。
AMINA銀行首席財務官Mike Foy指出,比特幣財庫的激增與黃金在企業採用中呈現相似特徵,為投資者提供了此前難以觸及的稀缺資產類別。這一趨勢在缺乏機構加密基建的司法管轄區中尤為明顯,因為鏈上產品仍然有限。因此,這些公司可能享有先發優勢,從數字資產中獲取收益和多元化的好處。
儘管存在潛在優勢,分析師對可持續性持懷疑態度。一些較小公司在市場下跌或企業壓力信號出現時宣布大量購買比特幣,引發股價上漲,然而缺乏核心業務基本面支持。例如,Windtree Therapeutics在7月披露了6000萬美元的BNB財庫計劃,短暫推高股價後,股價從高位跌逾90%,並因無法維持最低股價被納斯達克摘牌。這類事件顯示,加密儲備可能成為短期的聲譽救命稻草,而非持久的資本管理工具。
對企業申報文件的詳細分析顯示,財庫風險管理存在不同的做法。風險框架健全且管理經驗豐富的公司會謹慎進出,通常將比特幣持倉與對沖計劃和多元流動性渠道結合使用。相反,受監管或財務壓力的公司則往往存在機會主義槓桿操作的跡象,包括在發佈加密消息後內部人大量拋售股票,顯示儲備更多用於形象塑造,而非運營韌性。
展望未來,隨著監管機構和機構服務提供商擴展服務,企業財庫格局預計將發展。新興的合規框架和持牌保管機構可能降低大型資本流入的門檻,而質押產品和產生收益的衍生品有望將被動比特幣持倉轉化為主動收入來源。然而,近期財庫採用激增凸顯投資者需評估資產負債表動機、運營專業能力及資訊披露透明度,以區分戰略部署與短暫的公關舉措。
總結而言,2025年上半年比特幣財庫數量幾近翻倍,既反映出數字資產作為企業工具的成熟,也揭示市場驅動公告帶來的風險。利益相關者必須保持警覺,確保財庫政策與核心業務目標一致,以及代幣持倉可能加劇上市公司聲譽波動的潛在風險。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