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評級機構穆迪評級於9月26日發布報告,評估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加密貨幣採用增加的宏觀金融影響。分析指出,大量使用穩定幣及其他數字代幣可能削弱中央銀行有效執行貨幣政策的能力,尤其是在面臨長期貨幣貶值和通脹壓力的地區。
穆迪識別出主要受影響的傳導渠道為存款替代,即以外幣掛鉤的穩定幣取代本地貨幣持有,以及支付替代,即商品和服務價格轉向非本幣計價。這些動態類似於非官方美元化,但在監管和貨幣當局的可見性方面較低。
報告估計,到2024年底,全球加密貨幣擁有者約增至5.62億人,年增長率達33%。採用最顯著的區域包括東南亞、非洲及部分拉丁美洲,推動因素包括對正式銀行服務的限制、貨幣波動性及區塊鏈轉帳提供的匯款成本效益。
相比之下,穩定幣在成熟經濟體中的引入主要屬於投資導向,有透明的監管框架並整合於持牌託管平台。新興市場則常表現出法律結構碎片化及反洗錢、客戶識別和證券監管執法不一致,增加了系統性脆弱性。
穆迪警告稱,持續增長的非本幣加密貨幣結算可能侵蝕特許收益、削弱中央銀行對信貸條件的控制並加劇跨境資本外流渠道。此外,某些區塊鏈協議的透明度不足可能降低對非法活動監控及金融完整性保障的效果。
報告的政策建議包括加強數字資產監管明確性、擴大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試點以提供國內數字支付替代方案,以及強化跨境合作治理穩定幣。穆迪強調加強機構能力以監控鏈上資金流動及執行合規機制的重要性。
新興市場當局面臨通過數字創新促進金融包容與維護貨幣主權及系統穩定的雙重挑戰。穆迪報告強調,平衡這些目標需細緻調整監管策略、提升透明度及投資監督基礎設施。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