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机构穆迪评级于9月26日发布了一份报告,评估了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加密货币采用增加的宏观金融影响。分析指出,广泛使用稳定币和其他数字代币可能削弱央行实施有效货币政策的能力,尤其是在面临长期货币贬值和通胀压力的地区。
穆迪指出,主要受影响的传导渠道包括存款替代,即与外币挂钩的稳定币取代本地货币持有,以及支付替代,即商品和服务定价从本币转向其他货币。这些动态类似非官方美元化,但监管监督较少,货币当局的可见性有限。
报告估计,到2024年底,全球加密货币持有者约为5.62亿人,同比增长33%。采用率在东南亚、非洲和部分拉丁美洲地区最为显著,驱动因素包括对正规银行服务的有限访问、货币波动性以及基于区块链转账的汇款成本效益。
相比之下,稳定币在成熟经济体的引入主要以投资为导向,具有透明的监管框架并整合于持牌托管平台内。新兴市场通常法律结构分散,反洗钱、客户识别和证券法规的执行不一致,增加了系统性脆弱性。
穆迪警告称,持续增长的加密货币结算(非本币)可能侵蚀铸币税收入,减少央行对信贷状况的控制,并加剧跨境资本外流路径。此外,某些区块链协议的不透明性可能削弱对非法活动监控和金融诚信保障的有效性。
报告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数字资产的监管明确性,扩大央行数字货币(CBDC)试点项目以提供本土数字支付替代方案,以及加强跨境稳定币治理合作。穆迪强调提升机构能力以监测链上资金流动和执行合规机制的重要性。
新兴市场当局面临通过数字创新促进金融包容性的双重挑战,同时保持货币主权和系统稳定。穆迪报告强调,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审慎的监管方法、增强透明度和加强监管基础设施投资。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