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最近發布了關於外國交易所(FBOT)框架的諮詢指導,概述了外國實體註冊並服務美國客戶的具體要求。該諮詢強調,只有以期貨委託商(FCM)和期貨合約經紀商身份設立的交易所才符合FBOT註冊資格,實際上排除大多數在傳統金融法域外運營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代幣化專家Centrifuge的總法律顧問Eli Cohen指出了FBOT要求與加密貨幣交易所運營之間的關鍵不匹配。他提到,為高交易量證券及商品市場設計的結算及清算義務,對許多加密公司來說構成了重大的基礎設施和合規負擔,這些公司往往難以應對。“這些規則要求分層結算流程和第三方擔保人,這與鏈上點對點交易模型不符,”Cohen解釋道。
根據FBOT框架,註冊機構必須維持固定的清算安排、持續報告以及嚴格的客戶資金隔離。此類規定反映了傳統市場實踐,其中中央清算所管理交易對手風險。相較之下,去中心化加密交易所通常依賴智能合約協議和分佈式賬本驗證,缺乏中央清算對手方。嘗試用傳統清算方案改造這些平台可能會破壞核心的去中心化原則並阻礙運營效率。
情況更為複雜的是,FBOT指導要求註冊者遵守國內資本要求以及廣泛的客戶身份識別(KYC)和反洗錢(AML)標準。雖然加密行業在KYC/AML合規方面已有所提升,但CFTC規定的資本門檻和報告頻率遠超現有標準。像塞舌爾或開曼群島等市場的離岸交易所通常運作於較低的資本緩衝,適應FBOT級別的審查將需要大量的重組。
業界參與者認為,制定專門的監管框架對於銜接加密與傳統金融至關重要。許多人主張國會推出專門的加密市場結構法案,以明確規則並建立持久的監管機制。此類立法可為新興技術引入安全港,並認可數位資產交易的獨特風險特性。在此之前,FBOT框架的嚴格設計可能會阻礙大多數離岸加密交易所申請美國註冊,維持跨境數位資產服務的監管不確定性。
評論 (0)